打孔辨土、月梁梁頭制作、陶瓷壁畫金屬等破損文物修復……近日,以“保護文化遺產弘揚工匠精神”為主題的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總決賽在太原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19名選手同臺競技,現場展示文物修復和考古探掘技術,令人大開眼界。傳承匠心、鑄就匠藝。此次技能大賽極大激發了廣大文物工作者學習提升技能的積極性,激勵更多青年人投身文物修復事業,讓傳統技藝薪火相傳。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文明資源。我國擁有不可移動文物76萬多處,館藏文物超過1億件套,山西更是文物資源富集大省。一流的文物保護,需要一流的工匠。眾多歷經數百上千年時間洗禮的文物都亟待修復,但是與之相匹配的技能型人才卻遠遠不夠。文物修復師被譽為“文物醫生”,憑借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耐心毅力練就一手化腐朽為神奇的絕活,是保護文物不可或缺的專業技能人才。如何吸引年輕人投身文物行業,成為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文物“保駕護航”,仍須多措并舉,久久為功。
傳承保護修復技藝,要弘揚工匠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曾經用16字概括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文物修復是一項細致且耗時的工作,做起來需慎之又慎。在此次技能大賽現場,一位觀看比賽的業內人士如此詮釋現場追求極致的氛圍,他說,一位位能工巧匠“干一行鉆一行”的執著專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絲不茍、“千萬錘成一器”的卓越追求,讓人心懷敬意。這樣的匠心風采彰顯的正是“擇一事,終一生”的熱愛與堅守,值得在全社會大力弘揚。
傳承保護修復技藝,要打通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通道。長期以來,文物修復領域由于缺乏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而難以評價從業人員的技能水平。2021年《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頒布實施,成為我國文物行業的首個職業技能標準,有助于規范文物修復師職業管理、推進文物修復人員職業技能評價科學化、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各地文物部門要切實將標準作為人才培養、使用、評定的重要依據。同時,搭建更多類似于技能大賽這種展示技能、切磋技藝的平臺,發揮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評、以賽促建作用,全面提高文物技能人才工作能力和水平。讓這些長年與文物相伴、與寂寞相處的人被更多人看到,讓他們所從事的工作被更多人認識。
傳承保護修復技藝,要進一步健全人才培育體系。近年來,我省始終堅持把文物保護利用和文物保護人才培養擺在突出位置,為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傳承保護修復技藝作出了積極貢獻。去年省文物局等五部門聯合出臺《文物全科人才免費定向培養實施辦法》,培養方案明確未來5年將免費定向培養600名文物全科人才,這種創新型培養方式將極大緩解我省基層文物專業人才匱乏的窘迫。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文物修復師賦予文物新的生命,傳承著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明。隨著文物技能人才培養政策和制度的進一步推動落實,期待越來越多熱愛文博事業的年輕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讓傳統技藝薪火相傳。陳力方
(責任編輯:盧相?。?/span>